鱼我所欲也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鱼,我所欲也;yú,wŏ suŏ yù yĕ;

熊掌,亦我所欲也,xióng zhăng,yì wŏ suŏ yù yĕ,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èr zhĕ bù kĕ dé jiān,shĕ yú ér qŭ xióng zhăng zhĕ yĕ。

生,亦我所欲也;shēng,yì wŏ suŏ yù yĕ;

义,亦我所欲也。yì,yì wŏ suŏ yù yĕ。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èr zhĕ bù kĕ dé jiān,shĕ shēng ér qŭ yì zhĕ yĕ。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shēng yì wŏ suŏ yù,suŏ yù yŏu shèn yú shēng zhĕ,

故不为苟得也。gù bù wèi gŏu dé yĕ。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sĭ yì wŏ suŏ è,suŏ è yŏu shèn yú sĭ zhĕ,

故患有所不辟也。gù huàn yŏu suŏ bù pì yĕ。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rú shĭ rén zhī suŏ yù mò shèn yú shēng,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zé fán kĕ yĭ dé shēng zhĕ hé bù yòng yĕ。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shĭ rén zhī suŏ è mò shèn yú sĭ zhĕ,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zé fán kĕ yĭ pì huàn zhĕ hé bù wèi yĕ!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yóu shì zé shēng ér yŏu bù yòng yĕ;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yóu shì zé kĕ yĭ pì huàn ér yŏu bù wèi yĕ。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shì gù suŏ yù yŏu shèn yú shēng zhĕ,

所恶有甚于死者。suŏ è yŏu shèn yú sĭ zhĕ。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fēi dú xián zhĕ yŏu shì xīn yĕ,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rén jiē yŏu zhī,xián zhĕ néng wù sàng ĕr。

一箪食,一豆羹,yī dān shí,yī dòu gēng,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dé zhī zé shēng,fú dé zé sĭ。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hū ĕr ér yŭ zhī,xíng dào zhī rén fú shòu;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cù ĕr ér yŭ zhī,qĭ rén bù xiè yĕ。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wàn zhōng zé bù biàn lĭ yì ér shòu zhī,

万钟于我何加焉!wàn zhōng yú wŏ hé jiā yān!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wèi gōng shì zhī mĕi,qī qiè zhī fèng,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suŏ shí qióng fá zhĕ dé wŏ y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xiāng wèi shēn sĭ ér bù shòu,jīn wèi gōng shì zhī mĕi wèi zhī;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xiāng wèi shēn sĭ ér bù shòu,jīn wèi qī qiè zhī fèng wèi zhī;

乡为身死而不受,xiāng wèi shēn sĭ ér bù shòu,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jīn wèi suŏ shí qióng fá zhĕ dé wŏ ér wèi zhī:

是亦不可以已乎?shì yì bù kĕ yĭ yĭ hū?

此之谓失其本心。cĭ zhī wèi shī qí bĕn xīn。

(欤 通 与;乡 通 向;辟 通 避)(yú tōng yŭ;xiāng tōng xiàng;pì tōng bì)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注释

1、 选自《孟子·告子上》。

2、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 患:祸患,灾难。

4、 辟:通“避”,躲避。

5、 如使:假如,假使。

6、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 勿丧:不丢掉。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

鱼我所欲也译文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鱼我所欲也注释

【注释】

1、 选自《孟子·告子上》。

2、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 患:祸患,灾难。

4、 辟:通“避”,躲避。

5、 如使:假如,假使。

6、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 勿丧:不丢掉。

鱼我所欲也赏析

【赏析】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鱼我所欲也背景

【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